我读未来简史,可能太早了?

缘由

这是 Lachel 的第二期拆书活动。这本书最早是从罗胖那里知道的,《人类简史》 《未来简史》是罗胖极力推荐过的。只是早些时候,我翻阅过这本书的目录和部分章节,发现内容过于晦涩,我可能读不下去。同时也担心我的历史知识和阅历,不足以令我与这本书产生共鸣,便没有开始阅读这本书。

恰逢 Lachel 选定的第二期拆书书目是它,而我当然是要支持的啦。嘿嘿,有些活动只有参与进去才能有更多的体悟。因为我也在读这本书,我能更好地看到其他共读的小伙伴关注什么东西,他们的理解是什么,他们容易产生的联想是什么,他们的阅读速度和最有感触的地方在哪。

[]


巧合

我是造就 Talk 的会员,在参加这期共读活动的中间时候,得知造就近期的一场活动就是请尤瓦尔·赫拉利来上海做分享,主题是《主动进化》,刘润也是嘉宾之一,无奈门票太贵,只能领一本签名书安慰自己。



另外有一个资源非常好,就是中信书院有分享过尤瓦尔自己讲解《未来简史》的视频,还有有声书,搜索“中信书院”公众号进去能看到,不贵~(购买纸质书会得到有声书)

我估计,造就这次邀请尤瓦尔分享,也会有一些内容跟这个视频重合的,所以这视频很有含金量哦!


他人的评价

我现在的水平不足以看到这本书的深远意义,所以引用一下其他人的评价吧~

我在节目里多次推荐过《人类简史》。它对我启发最大的地方是捅破了一层窗户纸,它说人类最根本的能力是想象和虚构的能力,然后人们在这个不靠谱的基础上展开了合作,这才是我们这个物种真正有力量的地方。
—— 罗振宇

《人类简史》探讨了进化人类所扮演的角色,从“认知革命”贯穿到“帝国”和“全球化”,将科学和历史编织在一起,从全新的角度阐述地球上现代人的进化历史。作者引领我们回顾过去以预测将来,包括人类继续进化将如何影响我们自己以及我们周围的世界。
—— 马克·扎克伯格

2015年如果要推荐一本书,我就推荐这一本。《人类简史》跳出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圈子,从更广的视野阐述了人类从一个普通物种的智人,通过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和科学革命,一步步走到今天无与伦比的统治地位。它让我们以一种新的视角审视我们人类自己,审视我们地球。
—— 林建华

《人类简史》的目的不是传授人类考古学的所有研究成果,而是提供一种看历史的视角,一种全局的观点。当你不再执着于科学、政治或宗教等某一个领域的发展过程,而是关注人类社会的整体演变,观察这些领域之间的相互作用,你会感到你脑海中零碎的历史知识忽然像拼图一样各就各位,构成一幅宏大的图景,这样的视角非常新鲜。
—— 姬十三

本书最大的意义和价值不是给我们简单介绍人类的历史,而是作者从各类事件中得出的自己的观念和深切的人文关怀以及对哲学和人类的基本思考。快乐的秘诀其实就那么简单:知足常乐!无论是古人还是现在的人,穷尽一生都会得出同样的结论,可惜很多时候我们难以践行,而饱受痛苦的折磨。
—— 小清新的娟秀

这的确是一本精美的书,这本书阐述了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观点:智人的成功源于我们愿意相信虚构的(即不存在的)事情,并采取行动的信念。这种思想本身就让这本书物超所值。作者有着非常新颖的思维方式,几乎在书的每一页都会向读者展现如宝石般耀眼光芒的思想。他对帝国、宗教和科学的作用的思考是无价的。这本书的确是一个巨大的成就,我认为作者伟大的思想会一直被追捧。
—— M. D. Holley


我想顺着作者预设的路线阅读

前面所有章节都是在为理解后面打基础,作者经常说,想了解 xxx,先让我们理解 xxx;为了更好的说明 xxx,我们必须先弄明白 xxx。
既然作者如此用心良苦地安排好了阅读的材料,我倾向于认为他的安排有一定的深意,所以不想直接跳到我最感兴趣的第八章 《我是谁》《生命的意义》第九章《87% 的可能性》第十章《心智的差距》第十一章《信息渴求自由》《认识你自己》等小标题,因为我不想破坏作者为我精心准备的上菜顺序。
我想更好地体验这个过程。

然而遇见了不少困惑的事情

这一点从我每天的读书笔记就能看出来,这里看不明白,那里不是很理解。哎哟。
之前一本书《学习之道》很适合使用“What、Why、How”的方式进行解读,但《未来简史》就有点困难,主要是我不太理解,也就不能有很好的联想,更谈不上应用了。
我感觉,这本书得通读很多遍,才能够有比较深的领悟,这前提是你还要经历很多事情。


Page:01-20

这本书果然很多字,开头的时间线应该是现在,然后想说明饥荒、瘟疫、战争,从「不可理解、无法控制的自然力量」转化为「可应对的挑战」,转而谈到 21世纪早期的世界。

然后就一直在说以前的那些饥荒、瘟疫、战争事件。
所以我刚才点了外卖………………深夜撸串,作死啊~~


Page:21-43

流行病在未来要危及人类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人类自己为了某些残忍的意识形态,刻意制造出流行病。

我有两个联想

  1. 一款游戏,叫 瘟疫公司(PlagueInc)
  2. 两本书:《枪炮、细菌与钢铁》《鼠疫》

过去主要的财富来源是物质资产,现在的主要财富来源是知识。发动战争虽然能抢下油田,却无法霸占知识。因此,随着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经济资源,战争能带来的获利已下降。

卢旺达辛辛苦苦从刚果(金)抢夺钶钽铁矿的全年所得,还不如中国平平安安靠贸易在一天之内赚得多。

所以本质上说,还是衡量利益做出的聪明选择。

如果饥荒、瘟疫和战争的发生概率不断减小,必然要有些其他事情成为新的人类议题。会有哪些议题呢?

  1. 保护人类和地球不被人类自己的力量所害;
  2. 克服年老甚至战胜死亡;
  3. 把人类升级为神,让智人化身为神人。

Page:44-59

物理学家 Max Planck 有句名言:科学在一次一次的葬礼中进步。他所说的是,必须等到一个世代离去,新的理论才有机会铲除旧的理论。

不知道为啥,看到这一句竟然受到了震动(它只是书里漫不经心提的一句)

突然有一种名之为「无奈」的情绪感染了我。

我仿佛看到一群具有新创见的人,在努力向其他人宣传、证明自己想法的先进性和价值,可是围观的人都纷纷摇头,坚决不接受;极个别有些动摇,但是环顾四周发现大家都不接受,嗫喏地嘴唇就缓缓闭上了;还有一波人,在大肆嘲笑着他们,认为他们屈屈黄口小儿,说的话都是异想天开。

给我自己的警醒

  1. 不要沉溺于过往的经验中,对新鲜事物要有好奇心和接受力(不是说无脑接受,而是不要条件反射般的排斥)
  2. 当我抗拒或反对一件事情的时候,想想看,我是不是拥趸这一事情的人 眼中的 顽固分子?
  3. 如果我是从旧教条中醒悟过来的人,想想能做些什么,让真顽固的人也能接受新鲜事物?(作为曾经同一立场的人,应该会更容易了解到他们选择拒绝的心理动机和依据吧?是否能够巧妙地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矛盾,发现新创见的合理和科学性?)

Page:60-69

德意志帝国的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于19世纪末率先开办国家养老金及社会保障福利,但他的主要目标是确保国民忠诚,而不是增加国民福利。你在 18 岁为国家打仗,在 40 岁愿意纳税,是因为希望到 70 岁的时候能够得到国家的照顾。

在一次又一次的调查中,哥斯达黎加人报告的生活满意度都远高于新加坡人。你愿意当一个生产力高但不开心的新加坡人,还是当一个生产力较低但心满意足的哥斯达黎加人?

最早知道俾斯麦是听罗胖在《罗辑思维》里提到的,今天在这里看到心情也是比较复杂。

很多时候不愿意去想所谓真相,习惯了被告知的东西之后,就不想再去了解它真的源头是怎样的。哎,不再多说,想这个脑袋疼。

后者,让我联想到了我现在的处境。

我在创业公司,万事开头难,目前已经熬过了半年,看形势是能完成今年的目标的。虽然工资比较伤感,但是同事关系单纯,我跟boss说话都是很直白的,没啥需要顾忌的,怼boss是家常便饭。公司还养了两只超可爱的喵,沉迷于吸猫,幸福指数爆棚。

嗯,得继续加油~


Page:70-100

一旦科技让我们能够重新打造人类的心灵,智人就会消失,人类的历史就会告一段落,另一个全新的过程将要开始,而这将会是你我这种人无法理解的过程。

像我们这样的人,很有可能会用生物科技来重新打造人类的心灵,而以我们现在的心灵,并不能预测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

治愈与进化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医学一开始几乎总是要拯救那些落在常态下限以下的人,但同样的工具和知识也能用来超越常态的上限。

我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平时不深想不会想到。不过我的兴趣缺缺~
感觉这一大段或这几章节需要用一块时间来迅速略过,进入精彩的部分才行。


Page:100-110

令人遗憾的是,只要人们一改变行为模式,新形成的经济理论就立刻过时了。我们或许能够知道经济在过去是如何运行的,但已经无法再确知经济在目前如何运行,未来就更不用说了。

这一段,让我感到很疑惑。
有个词叫做「博古通今」,我的理解就是通过学习过去去理解当下,因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Page:111-131

为了理解这一切,我们需要再回头,了解智人究竟是怎样的生物、人文主义如何成为主导世界的宗教,以及为什么实现人文主义的梦想反而可能导致人文主义的崩塌。这就是本书的基本安排。

在讨论人类化身为神的未来之前,不能不谈人类身为动物的过去,以及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关系;原因在于,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很有可能就是未来超人类和人类之间的关系。虽然这绝不是一个完美的类推,但这是我们唯一能够观察而不只是想象的最佳原型。

看到这里感到懵逼,看来前面一百多页都是前菜,现在才开始正文。我很喜欢看作者总结自己的书籍脉络,感觉这样很负责。好像是《如何阅读一本书》里有提到过,怎么辨别好书,里面有这一条,就是看这个作者的前沿或序言,有没有说关于这本书的脉络,还有读者应该怎么看。

没想到《未来简史》这本书的“序言”那么长。QAQ


Page:132-145

科学家把过去这 7 万年称为“人类世”,也就是人类的时代。原因就在于,在这几万年来,人类已经成为全球生态变化唯一最重要的因素。这是一种前所未见的现象。自从生命在大约 40 亿年前出现后,从来没有任何单一物种能够独自改变全球生态。

人类祖先并非处心积虑地要消灭猛犸象,而是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有什么后果。猛犸象等大型动物的灭绝,就进化的时间尺度来看十分迅速,但就人类观感而言却是个缓慢的进程。当时人类的寿命不过七八十年,但整个灭绝的过程却花了几个世纪。远古的智人可能压根儿就没注意到,每年猎一次猛犸象、每次只猎两三头,竟然会让这些毛茸茸的巨兽就此灭绝。

站在现在的角度,回看过去。会觉得以前的智人如同草莽,因为他们当时条件所限,科技所限,数据所限,无法做到很远的预测。我们现在的人类虽然能通过各种数据的运算,得知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会在多少年后被消耗殆尽,可是即便如此,也会有两个问题:

  1. 有多少人会真心忧虑几十年后、几百年后甚至几千年后的地球?并且为它做一些事情?
  2. 未来无法预测,也许下一个十年,我们就用不着煤炭了,问题变得不成问题,但也许,下一个十年,地球就撑不住了。

将来的地球人甚至说宇宙人,回看我们的时候,也会觉得我们很愚蠢吧?很好奇以后的世界是怎样的。


Page:132-161

情感不是人类独有的特质,而是所有哺乳动物所共有的。所有哺乳动物都进化出了情感能力和需求。

21世纪将是由算法主导的世纪。现在,算法已经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概念。如果想了解我们的未来及我们的生活,就必须尽一切努力了解什么是算法,以及算法与情感有什么关系。算法指的是进行计算、解决问题、做出决定的一套有条理的步骤。所以,算法并不是单指某次计算,而是计算时采用的方法。

控制自助饮料机的算法,是通过机械齿轮和电路来运作的。控制人类的算法,则是通过感觉、情感和思想来运作的。至于猪、狒狒、水獭和鸡,用的也是同一种算法。

只有正确计算出概率的动物,才能够留下后代。

书里说到人类忽视了家畜的主观需求,还有一张母猪栏的图片,都让我不太好受。我会吃猪肉,但是从不想这些猪肉的生产过程。我的印象还是停留在乡村农户养猪的方式,没想过工业化生产会到一种什么样的地步。

之前有听过比较极端的例子,黑熊取胆汁。就很惨无人道……

第二个没想到的是人类的介入对野生生物的影响有那么大,包括家畜和野生生物的比例就让我大吃一惊。想来弱小的个人看不到那么大的范围,只知道身边人是怎样的,看不到远距离的生活和状态。(所以《楚门的世界》这部电影所打造的那种真人秀节目,会那么吸引电视机前的观众,也不无道理…)

第三,算法的重要性。这一大段都很理性,把人的感觉、情感和思想都看做有一定的算法套路。如果说动物只有正确计算出概率才能生存下去,那么人类呢?最多是生存地辛苦一些,但不至于饿死了,这样一来,相对蠢笨的人不就也能得到生育后代的机会吗?


Page:162-211

农场上的小伙子很早就懂得怎么起码、给牛套上犁、鞭打倔强的驴子,以及把羊赶去吃草。每天这样过日子,很容易就会认为这一定是某种自然秩序,或是上天的旨意。

要警惕自己习以为常的东西,但是矛盾之处在于,习以为常的事物无法引起额外的注意。所以说要多跳出自己习惯的环境,去外面看看、与别人交流,对比才能发现不同。

忽然之间,我们对于所谓低等生物的命运有了前所未有的兴趣,或许也是因为自己快要变成低等生物了?如果计算机程序拥有了超乎人类的智慧、前所未有的能力,我们会不会认为这些程序比人类更重要?(略)

……Orz,膜拜了,这一连串的发问让我无言以对。

相对论不会让什么人生气,是因为它并不抵触我们宝贵的信仰。空间和时间究竟是绝对的还是就相对的,大多数人压根儿就不在乎。……相较之下,达尔文却会让我们失去灵魂。如果真去理解进化论,就会发现没有灵魂这件事。

啊~不理解。话说昨天看的电影《异形:契约》里一代机器人 David 和二代机器人 Wort,他们的区别是前者有创造力,会做梦,而后者没有。我是不是能理解成 David 有自己的灵魂,而 Wort 没有呢?灵魂是怎样的东西,它是物理存在的还是精神层面的?如果是物理,科学还没发现它;如果是精神,那要怎样证明灵魂的存在?

心灵(mind)和灵魂(soul)大不相同。心灵并不是什么神秘而永恒的概念,也不是像眼睛或大脑之类的器官,而是脑中主观体验(例如痛苦、快乐、愤怒和爱)的流动。

有一部电影《A Beautiful Mind》,是关于20世纪伟大数学家小约翰•福布斯-纳什的人物传记片。他在念研究生的时候发表了著名的博弈论。与其说这是一部传记片,不如说是心理片,非常好。


Page:212-231

“他心问题”(Problem of Other Minds), “图灵测试”(Turing Test)。 图灵从自己的个人经验知道,你究竟是谁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别人对你的看法。而根据图灵的看法,未来的计算机就像20世纪50年代的男同性恋者,计算机究竟有没有意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类会怎么想。

看过卷福演的图灵,结尾真的可怜
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真的很难忽视,以至于某些时候人会自己幻想一些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有可能是正面的,也有可能是负面的。

如何阻截负面情绪的干扰呢?

自我意识可分成不同程度,只有人类知道自己是个有着过去和未来的长久延续的自我,或许是因为只有人类可以用语言来思考过去的经验以及未来的行动。其他动物则只能活在当下,就算它们似乎还记得过去或是在规划未来,也只是在对当下的刺激或瞬间的冲动做出反应。

以前看过这么一件事,当时觉得深奥无比,现在感觉明白了一点:一个人和一条狗都在吃饭,人知道自己在吃饭,狗也知道自己在吃饭;但是,人知道 自己知道自己在吃饭,而狗 不知道 自己知道自己在吃饭。就是一件事在意识层面上的更深层的理解。这个嵌套逻辑,人是明白的,而狗不明白。所以人的思维要更高级。


Page:232-248

对这些说法,我们既无法证明为真,也无法证明为假,因为这其实就是他心问题的变化版本。……真正的问题在于举证责任。

法律也是这样的,谁主张谁举证,这就让有些问题明明只有自己知道 却因无法证明,而草草收场。很无奈。所以熟读自己行业的相关法律是很有必要的,提高法律意识,了解自己应该在哪个环节做到证据留存,保护自己也避免纠纷时的无措。

聪明的汉斯之所以拥有这个能力,是因为马匹通常就是用肢体语言相互沟通的。但汉斯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它不仅成功解读了同类的情感和意图,还看穿了原本不熟悉的人类。

这个例子真的很好玩~不是因为汉斯懂得做数学题,而是因为提问者自己会做数学题,提问者自己知道答案并且期待答案,还让汉斯这匹马看出来了。哈哈哈~ 德国教育部门专门组成科学委员会来调查都没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只有智人能够与无数陌生个体进行非常灵活的合作。正是这种实际具体的能力,决定了为何目前主宰地球的是人类,而不是什么永恒的灵魂或是独有的意识。

那要怎么看待现在个人的崛起?自由工作者越来越多,即便是给公司打工的员工也越来越注重个人的发展和独立性。这是合作的反面吗,还是换一种合作的形式?

想掀起一场革命,只靠人数绝对远远不够。革命靠的通常是一小群人结成的网络,而不是一大群人的动作。如果你想发动一场革命,不要问:“有多少人会支持我的想法?”而是要问:“我有多少支持者能够有效地合作?”。

这句话,标星!其实可以套用在微博推广里。比如转发数,相等转发数的微博为何起到的效果不同,是因为这些转发的人的势能不同。而想让一条微博爆转,其实很重要的是活跃的粉丝里有哪些人能引爆下一轮的转发。

(⊙v⊙) 感觉我的理解还不是很深入。

别人吃肉,那些冒着生命危险、在广场抗议的群众却只能喝汤,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合作建立一个高效的组织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QAQ 那国家的组织为何没有那么有效力呢。例如农民工维权的事情,假如寻求国家帮助,就能得到解决的话,他们也不必坐地喊冤了。


Page:249-277

不管是打斗还是交配,只靠个人认识扔无法构成大规模合作的基础。……不论是朋友还是敌人,智人能够真正熟识的对象不超过 150 人。不管人类靠什么打造出了大规模合作网络,总之绝不是仅靠个人熟识而已。

绝不仅仅是人脉,也不仅仅是个人的社交网络。因为一个人是难以维护数量过多的关系的(我们都不是 Samantha 能同时和几万人说话)

智人的行事并不是依照冷冰冰的数学逻辑,而是根据有温度的社交逻辑。我们受感情控制。这些情感实际上都是非常复杂的算法,反映出远古狩猎采集部落的社会机制。……只要智人住在相信同样一套故事的地方,就会遵守一样的规矩,于是不仅很容易预测陌生人会有什么行为,也很方便组织大规模合作的网络。

所有智人能有效地大规模合作,原因有三

  1. 人类有基础的智力,极其善于制造工具
  2. 人类之间的合作非常灵活,他们能与无数个陌生个体进行合作(组建权利阶级、用性爱巩固社会联结等等)
  3. 合作基于我们遵守一样的规矩,容易预测陌生人的行为

除了客观现实和主观现实,还有第三个层次:互为主体(intersubjective)。这种互为主体的显示,并不是因为个人的信念或感受而存在,而是依靠许多人类的沟通互动而存在。

比如纸币就是纸,但只要人们认可它的价值,就能拿来做交易。如果所有人都不承认它的价值,就行不通了。再例如当你长大之后知道世界上根本没有圣诞老人,你就不会再幻想着第二天醒来在袜子里发现圣诞节礼物。即便有,你也知道是你父母给的,而不是所谓的圣诞老人。

大多数人生活的意义,都只存在于彼此讲述的故事之中。在大家一起编织出共同故事网的那一刻,意义就产生了。人类会以一种不断自我循环的方式,持续增强彼此的信念。每一次互相确认,都会让这张意义的网收得更紧,直到你别无选择,只能相信大家都相信的事。不过,经过几十年、几世纪,意义的网也可能忽然解体,而由一张新的网取而代之。读历史就是在看这些网的编织和解体,并让人意识到,对这个世代的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很有可能对他们的后代就变得毫无意义。

想到了用户故事与敏捷…故事、游戏、经历,最吸引别人的信息传递方式。


Page:278-304

世界上还是有河,人类也依然被恐惧和欲望所驱使,但是耶稣基督、法兰西共和国、苹果公司都学会了如何建起水坝将河流据为己用,以及如何控制我们最深切的焦虑和渴望。

苏美尔人发明了文字与货币。让人突破了人类大脑的数据处理限制。文字和货币让人类开始能够向成千上万的人收税,从而组织起复杂的官僚体系,建造出幅员辽阔的王国。

文字让人摆脱记忆的限制,不再局限于口口相传,而是能完整的 copy 给别人看。货币打通了各个阶层,区分和建立复杂的管理层。

根据这种算法理想,你的命运是操纵在“系统”的手里,而不是哪个碰巧担任这个或那个职位的有血有肉的人。

医院的流程和每个人的依据,都是基于同样的最新的诊疗规定和指标,诊断和鉴别手册。理想状况下,病人被治好的概率跟最新医疗水平保持一致,而不是由单个的医生水平所限(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是诊疗体系)

如果官方报告与客观现实有所冲突,最后让步的往往是现实。只要和税务机关、教育体系或其他烦冗的官僚机构打过交道,你就知道几乎没人在意真相,表格上写的反而才更重要。

这是要被载入史册的,所以长远来看它最重要。此时的现实只能起作用于此时,而以后的人如何理解,就看表格上写得如何。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古代皇帝会篡改自己的史官写的东西。包括现在的人,也会因为一些原因而对真实内容做一定的修饰。

这也是书里所说的,历史的反作用力的意思。

一开始,学校的重点应该是启发和教育学生,而分数只是衡量是否成功的工具。但很自然,学校很快就开始一心追求高分。每个孩子、教师和督学都知道,考试考高分需要的技能,与真正了解文学、生物学或数学所需的技能并不相同;每个孩子、教师和督学也知道,如果被迫两者只能选其一,大多数学校选的会是分数。

采用这个标准之后,现实就变了。偏离了设计这个衡量指标的初衷。好比想衡量一篇公众号推文的质量,拿阅读数、转发数、点赞数、评论数、阅读点赞比等等指标,但有人就会开始动心思,比如多水几个社群,然后发出去刷阅读量,也不考虑受众和效果。比如要转发就附送红包,转发数就上去了。但这个数据是人为做出来的。


《未来简史》这本书关于学习历史,提到了两种观点

  1. 这是有意义的:科学的主要目的就是预测未来;学习历史能帮助我们审视前人的行为,好让我们善则从之、恶则改之。
  2. 这是浪费时间的:因为现在和过去的情况实在太不相同了,过去奏效的,不见得能在今天奏效。

补充:《知识的矛盾》这一章有这段话

令人遗憾的是,只要人们一改变行为模式,新形成的经济理论就立刻过时了。我们或许能够知道经济在过去是如何运行的,但已经无法再确知经济在目前如何运行,未来就更不用说了。

这也是佐证观点 2 的。但是,这种观点跟我的想法有冲突。

我目前坚信的的:市场营销、文案、用户需求、用户洞察等都离不开对用户的把握,而理解用户,可以从用户行为心理学入手,应当先对这个有体悟,再去琢磨所谓的文案和套路,套路都是招式,想要无招胜有招,必须懂人性。

一方面自然是阅历,一方面能从经典的心理学著作入手。我觉得我这个思路蛮对的。可是这本书里说,以前的人的行为模式是过时的,用到现在就 out 了……

我不清楚它暗含的时间维度有多快,天、月、年、十年、几十年、百年?而经典著作能跨越的时间又能有多少?

@Lachel:
你的观点跟我的理解是一致的。人的本质是根植于底层的基因和数百万年的进化史,小的时代背景影响不大。

@Becky:
个人理解,作者这两种观点并不矛盾,历史中帮助我们成长的那部分就是人类的共性,即需懂人性,这是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的,可以说是智人内核的东西,几乎难以被撼动。而过去奏效的今天不能奏效的并不是人性,而是模式,是行为,是更表层的东西。

从前做外贸投资收益率高,现在许多人购买房产,表面上看是不一样了,但驱动人们做这件事的原因依然是高投资回报率。如果有一天房价暴跌,不用超过10%,许多炒房者就会选择其他的投资渠道。

所以行为心理学还是非常有用的,而如何判断这些东西是否过时,那就看看这玩意说的是人类的共性还只是当前时代背景下的某些行为。

然后在看历史的时候,尤其是所谓的历史转折点,多想想其他的可能,可以的话多找些关于当时普通人的书籍(真的比较难找),可以相对全面的看到为什么历史是这个走向,也比较锻炼思维~

@任:
打个比方
情况一,正常情况下,你玩英雄联盟,这时视野是局限的,所有的行动都是凭借已有的经验和对手的动作和队友沟通来进行反应,所以要做好视野不能浪。

情况二,这时刚好你匹配到一个主播,而你室友又刚好在看直播,然后你室友兴高采烈地拿给你看,这时对手的所有动作都出现在你眼前,不用做视野了,怼就可以了。

这里前面是没有知识预测,凭着已有信息的玩法,所以马克思预测,资本主义这么压迫人,越发达的地方压迫越大,所以肯定是英法先无产阶级革命。但是,英法有个室友窥了马克思的屏,告诉英法,结果英法把马叔叔一顿打脸。这指的是知识层面的,即你知不知道。

研究过去,给未来提供不同的可能性,指的就是咱们历史书上说的,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历史学家敲黑板,把传统的前世今生给同学指出来,人们不迷信,不被这种可能束缚自然就有了更多可能。比如,要人们还信封建迷信牛鬼蛇神,谁听赵老爷的特色社主义思想,这就是解释后,给人们的一种选择。

心灵深层结构相同就是,继续英雄联盟吧,无论你是王者还是黄铜,内心深处都会有着一股顺风浪逆风投的冲动。这种冲动是由神经元信号和激素控制的,几千年前的人跟现在用的都是一套操作系统。但是,高手与凡人的差别在于能够认识和控制这种冲动,所谓超越人性就是这个道理,当然不是说英雄联盟打的好就超越了人性,而是说人性在游戏上的把控度。

而学营销,就是了解人这个操作系统的玩法。了解了,肯定能够在某种程度上预测走向,但是结合了第一条知识矛盾,以及多心理效应共同作用造成的(芒格有个专业名词lollapalooza 倾向)和各种复杂因素影响,是没办法准确预测的。就像大人从小叫我们多学知识,并因此来预测,总体变好是肯定的,但是,却无法知道我们长大后是当医生还是程序员?


《未来简史》第四章的这段话,我有点一知半解,想要听听大家的看法

实际上,人类合作网络的力量就是依赖于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微妙平衡。太过扭曲现实,力量就会被削弱,让你敌不过那些能看清现实的对手;但想要有效壮大组织力量,仍然得依靠那些虚构的神话。如果坚持一切都要百分之百的现实、绝不加入任何虚构,追随者肯定也不会太多。

@Lachel:
举个例子,我的理解,可能不是很确切。
当我们说「我喜欢某个kol」时,我们喜欢的究竟真的是他这个人(现实),还是他在我们心中营造出来的形象呢?(虚构)

@哈比:
我更新一下我的理解,今天参加了一场英文读书会,在看 HBR 的 《On manage people》这本书,在 Chapter 4 里 讨论这个问题:Saving your rookie managers from themselves. 有五条指导建议

  1. Delegating
  2. Getting support from above
  3. Projecting confidence
  4. Focusing on the big picture
  5. Giving constructive feedback

其中第四条是说要关注一个大的图景,也就是愿景。其实我们说愿景,都是比较美好、励志的,也不可避免地包含了一些“水分”,可能这个水分就是一部分“虚构的神话”吧。

@2017-06-25 23:17
Comments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