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 DSC 设计冲刺社区一周年:让创意离用户更近

十分感谢石墨文档的赠票,让我参加了这么好的活动,很长见识!

Design Sprint China 简称DSC(设计冲刺社区),使命是传播更好的产品设计理念。
Design Sprint(设计冲刺)是谷歌风投开发的一套五天内解决并测试设计问题的框架,它加速和简化产品的设计过程。
成立DSC(设计冲刺社区)的目的是在中国传播更好的产品设计理念,通过组织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和积累本土化的经验,帮助更多的组织和个人解决设计和创新创意问题。
—— 石墨文档的介绍 DSC 活动报名的链接

活动主办发很细心,提前发送的邮件里还注明了主会场和分会场的 Wi-Fi 账号密码,午饭还额外准备好了素食。活动刚开始的体验也很好,寥寥数语介绍了场地及这个活动背后的故事和努力,说明了每个人的标识牌代表的含义,以及手环的作用,还让在场的人大概了解了现场的职业组成(一部分设计师、一小部分产品经理、几个开发、几个运营、剩下的都是 CEO 哈哈哈)

得提前决定参加哪一场

DSC 一周年活动持续一天,整个上午在主会场做三场分享,下午则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各个半场都是四选一同时进行,所以邮件中有提醒,先到先选。

我最开始看到活动内容的时候,是被下午主会场的标题“用户洞察”吸引的。后来仔细琢磨了一下,发现下午场下半场,分会场 3 的活动我必须去,超级感兴趣!

我看上下半场的时间是不停歇进行的,所以就决定,如果有票就全部领 分会场 3,如果没有就领主会场。

以下是我有所感悟的记录


一、以退为进的设计策略

郭小言 (麦当劳中国 创新策略总监)
资深创新策略咨询师,前 IDEO 中国市场总监。牛津大学战略与创新高级管理硕士。她是“设计思维”创新方法论系统的深度实践者,专注于如何在创新议程中平衡中长期发展与短期盈利,围绕用户需求实施商业模式创新,交付以用户为导向的服务与体验设计,建设企业中的精益创业团队。业余她活跃于媒体、商业论坛与众创空间,曾是福布斯中文网阅读量转载量最高的专栏作者之一。

  • 网站:Ones Piece 翻译设计文章、Ones Piece 知乎专栏
  • 播客:迟早更新、深夜煮酒
  • 书籍:《Service Startup》、《用户故事地图》、《重新定义团队》

大企业里的创新,有一部分是做文化建设。另一部分是做项目创新,设计商业模式和线下的体验设计。

麦当劳的产品比较实在,定位于中低端市场,走高度标准化的商业模式(美国的 model 直接放到中国,走 T1、T2,2000 家店后进入迟滞期)

问题来了,在 T3、T4 的新的增长点是什么?

先分析商业模式画布图 (Business Model Canvas)

商业模式画布图是指一种能够帮助创业者催生创意、降低猜测、确保他们找对了目标用户、合理解决问题的工具。它由 9 个方格组成,每一个方格都代表着成千上万种可能性和替代方案,你要做的就是找到最佳的那一个。
—— MBA 智库

商业模式画布的九宫格,最重要的是三个格子:卖什么、卖给谁、卖多少钱?

以麦当劳向 T3、T4 推进为例

考虑核心用户群体并深入调研。如实地场景人群观察、人群需求关注点、所需场景分析,通过建设用户心智模型,同理心使线下互动体验带给用户一个安全的、轻松的(对家长)、愉快的、有益的、社交的(对孩子)互动空间。

抓手是家庭(亲子用餐体验做得不太好,“轻松”获得对孩子友好的进食环境),但又不能放过年轻人(这部分人非常难取悦)

那为什么不开一个家庭式的店?
不能,因为家庭消费时间非常不均匀,不是成完美的正态分布,这会对排班、执勤方面造成很多浪费,也会亏损。

在二三线城市,为家庭用户建立麦当劳的儿童互动体验区。

一个新店的模式,需要考虑环境、服务、交互、产品与定价策略。比如互动空间内的交互产品需要考虑到孩子,设计需要很直观,不需要指导步骤,并且使其他孩子能快速的相互玩耍、社交等。同时直观的交互产品也减轻了粉红姐姐的工作量(教导、陪玩等)。

方法和启发

1. 主动放弃或妥协一些设计
2. 设计的谦卑与民主(团队沟通中的底线是为用户着想,并在团队协同中以谦卑和民主的态度去理解和沟通以达成更好的协作)
3. 你是在做设计(士可杀不可辱的固执),还是在用设计解决问题(策略性的胜利)

小银行的启示

“我行来往多小户,如门设计地太阔气,恐小户不敢来上前存取”(大概是这个意思),但是内部设计的是最先进的业务动线。

启示:我们需要更强的共情、服务意识、谦卑立场

始终把最核心的需求放在心上

有些东西,客户自己就能简单解决,可不必去针对它去修改。
例如食品的分配,谁是谁的,并没有那么重要,东西送到之后,用户自己就能简单的分开。

最重要的是食品品质、卫生干净、合胃口。


二、为旅行而设计

张振虎 (携程国际事业部 设计及前台产品负责人)
同济大学客座讲师,国内最早 UX 从业者之一。16 年用户体验设计经验, 多年设计管理经验。曾经服务于 Autodesk , HP, Cisco Webex 顶级 IT 企业。在人机交互、认知心理、设计管理上有着坚实的学术背景和经验。工作涵盖大型电商、移动应用、桌面应用、用户研究与设计培训。2012 年加入携程,带领设计团队完成携程体验的全面升级,建立完善了工作流程和标准,助力了携程的二次创业和腾飞。

这位分享者很赞!

虽然年纪比其他两位都要大,但是心态很年轻的样子,我还记得他站在最右边的时候忽然往旁边一跳,说空调好冷,哈哈哈(我坐在下面也真的很冷)

还有他对自己分享的内容非常熟悉,会提前告知一些情况,让人感到很安心。

分享要点

  1. 旅行只是一个案例和场景,其实还是在讨论设计
  2. 互联网只是真实世界的延伸
  3. 设计是桥梁,连接产品和用户。要转化成友善、符合认知行为模式的东西给用户,不要追求酷炫
  4. 如果把互联网比作虚拟世界,产品比作是其中的建筑,那设计师要做建筑设计师,而不是墙面刷漆工
  5. 好的设计,不是非常出挑、聒噪的,而是应该像个好助手
  6. Do things right, do right things
  7. 以人为本,根植于场景,不要为设计师的虚荣心做设计
  8. 低频会被卸载,那就植入或者转变成中高频
  9. 如何把用户需求转化为正确的设计方案?
  10. 明确的需求让你觉得没有发挥空间,但真的给你冷冰冰的骨感的需求表格的时候,会不会感觉虚?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

携程国际 APP 开拓海外市场的时候属于外来者,设计 APP 的流程中一切以人为本,着重考虑并调研各个细分使用场景下用户的行为,深入实地调研场景与场景下的需求,分析正常逻辑下的违背真实场景的需求,并在该场景下提供用户需要的内容,一步一步呈现给用户。

提供简洁、高效的用户流程,而非信息过剩地呈现给用户。

加入事件流,从功能类 APP 转为旅行助手类 APP,AI 的导入为用户提供更便利的服务并有效提供使用频次。


三、用系统思维

孙明 (用户体验设计总监)
上海浪尖学院负责人,在交互设计、用户研究方面具有多年设计经验,曾服务于海尔、惠而浦、中兴、前锋、中国电信、中科新松、振华重工等多个项目,主持设计了中国电信悦me网关终端及ui设计、高铁商务舱空间体验设计、中兴派能新能源蓄能设备设计、木爷服务机器人研究与设计、waterever 智能水杯人机交互项目等,获得客户一致好评,在产品的人机交互和体验设计上有深入的理解和经验,带领团队获得多个奖项,并受邀为交通银行总行、漕河泾人才中心等集团和企业进行设计培训。

肚子好饿,没做笔记…只记得是乙方,开场还挺好。
还有提到了一个用户研究,是把电饭煲的按钮从下面调整到了上面,方便人的操作。
更饿,其他内容全忘了 QAQ


四、如何在公司内部引导一场工作坊

昊天 (创变引导师)
先后在美国和丹麦学习心理学和创变设计,擅长利用跨界和共创的方法激发组织内创新思维和推动社会创新。曾在南非和印尼帮助当地NGO解决教育挑战。2016年回国从事设计思维等引导工作,先后服务于强生、高博、桥中、VMware,Ulab China等。

希丹 (用户体验设计顾问)
工业设计工程硕士,就职于YANG DESIGN,曾得第五届中国用户体验设计大赛优秀奖,代表获奖团队参加UPA用户体验设计大会。具备互联网产品交互设计与技术知识能力,专注于用户体验设计研究。曾服务于波音、宝马、丰田、现代、联合利华、万科、阅文、CAT、长安等品牌。



其实还应该有一张的,贴在墙上忘记拍照了。是工作坊里面的活动,跟 4 个人交谈之后的静默书写,一些其他人给你的启发。

这场分享是采用 speed dating 的方式,让两排的人依次挪动座位,每一轮都是跟新的人进行交流,你会发现别人看问题的方式跟你很不同,能帮你照亮盲区。

温柔的小姐姐

我很喜欢坐在我左边的小姐姐(加了她微信哈哈哈),看上去好温柔好知性(嗯没错,茶歇的时候,小姐姐还去主会场帮我倒了杯水~~),整个下午我都跟她在一起,因为我们都选了两场分会场 3 的活动。

好厉害的组合

第二轮和第三轮交谈的两个人是认识的,可能是同事或者好朋友。
他们看上去都很干练,都好厉害。我的感觉就是,无论他们谁当我领导,我都会开心很久的那种。(这是什么烂比喻 Orz)
因为他们发现问题、抓主要矛盾、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很强,面对我的困惑都游刃有余,而且很友善。
喜欢~!崇拜~!

贴几个工作坊中的互动问题给你们看看

感谢温柔小姐姐的补充:)

※ 第一轮对话(组织层面)

  1. 你目前看到一个什么组织中急需解决的挑战(产品层面/服务/战略/管理)
  2. 谁被影响到了?在什么时间和地点?如果不解决,你认为有什么后果?

※ 第二轮对话(个人层面)

  1. 针对这个挑战,如果可以选择做任何一方面的改编,你希望做什么改变?
  2. 如何在组织内部或外部发现愿意去解决这个问题的人?

※ 第三轮对话(行动层面)

  1. 陈述你发现的挑战
  2. 针对这个挑战,你可以行动的第一步是什么?
  3. 如何在组织中营造一个共同学习与创造的环境,让改变发生?

五、设计冲刺在中国:Master成长之路与企业实践案例

Jade (DSC 发起人 TEDx 中国区大使)
一个未来学习的践行者。7年标牌设计,5年软技能讲师,2014年与朋友一起创立YoMail。2011年与2015年先后发起TEDx苏州和TEDx漕河泾。在不同的社区实践中积累设计冲刺本土化经验。

KK (DSC 杭州组织者 交互设计师)
艺术设计硕士,旅拍摄影师,特别喜欢折腾,努力尝试各种跨界设计。曾任职于支付宝和APAX Group,现为杭州某电商平台交互设计师。

这是我收获最大的一场活动,比上午的三场加在一起的收获还大。
因为,我真切的见识到了其他人有多厉害,什么叫专业。我看到了我的差距,比我之前想象的还要大的差距。

这场工作坊参加的人比较少,所幸就各自坐在椅子上,围成了一个圈。顺时针介绍自己之后,两位嘉宾就借助 PPT 来分享自己的内容,期间随时可以打断和提问。这场交流里,其他人的提问和分享非常精彩,信息量太大了。限于我的水平和记忆力,我下面书写出来的,只是十之一二。

Mindstorm 的缺陷

这个是串场主持人说的,他不推荐用 Mindstorm

  1. idea 总是被话多的人说,而不是最懂这件事的人说
  2. 乱而没有章法,idea 太多却无组织,不容易有后续

他也说了改进

  1. 先让每个人用便签写下自己的 idea,然后大家投票(过程中可以陈述自己的 idea,让大家理解)
  2. 让 boss 最后说他的观点(我有没有记串?总之这个的作用是让大家要掂量自己说出来的 idea 靠不靠谱,太不靠谱了会被 boss 驳回)

沟通原则之 Yes, and

这个点其实在上半场的工作坊里也提到过,它也被用于时下很流行的即时反应喜剧。
yes 的意思是你首先要同意对方的观点或故事,这样才能接下去说话
and 的意思是你要在对方观点或故事之上,补充你的观点或故事,让你们的喜剧或对话进行下去

沟通原则之 How might we(跟 question behind question 有些类似)

这个是坐在我左边的左边的男生提出来的,他提了可多问题了,质量都很好。
HMW 是活动送的贴纸上写的,下面是 Yes, and,他可能觉得这个也是原则之一,所以问出来了。
Jade 做了解释,他说这是一个解释起来有点复杂的原则。
大概意思就是,我们得问出一个正确的问题。

Jade 举了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马”和“汽车”,就是那个客户说我想要一匹马,他其实只是想要更快,我给他一辆汽车他就会觉得很赞。

最右边的小姐姐分享的,名字好像是 Ive,她说的英文好好听啊
她举了一个例子是,水瓶。
客户说他想要一个水瓶,你这时候得继续追问,问明白他想用这个水瓶做什么?
储水?养花?装饰?
他们对应的设计角度会很不同。

大厂的内部竞争和大厂出来的创业者如何打造培养体系

B 站小姐姐分享的!这个小姐姐的经历好丰富啊,任职过阿里,对腾讯、阿里、网易还有杭州的创业公司都好了解。分享了很多见解。

我最有共鸣的是她分享的关于运营和产品层面的知识,因为我最了解这一块。不过让我意识到的一点是,这个小姐姐能很顺畅的说出这些观点,而我说不出来,即便我都看过也了解,这说明其实我并没有掌握或吸收这些认识。

她认为大厂的内部竞争很夸张,内部有各个小团队,做不好就会被其他团队吞并。她认为这个目的是在于让内部的人才不断地受到激励,鞭策他们去努力。

而从大厂出来的创业者们,他们其实已经很熟悉大厂的工作模式和套路。虽然他们可能无法输出一套完整的体系,但是他们自己已经很熟练了。

这些人出来创业的问题在于,如何有效地去培养自己的团队?然后进一步向 Jade 提议,这是一个很好的推广 Design Sprint 方法论的突破口。

尤其看重 1-2 年的产品经理的爆发力和新鲜创造

Jade 分享的,是说他被邀请去做分享,定位是一批新鲜的产品经理。
他提到了,大厂很看重入公司 1-2 年的产品经理。因为认为这批人的思维方式还没有被完全固定,还很跳脱,有自己的新奇想法,容易创造出真正有意思的、能做真正创新的产品。
所以会经常让这批人接触一些新鲜的知识、新科技、新信息,期望激发他们进行创造。

技术的检验和功能的检验不同

Jade 分享的,大概意思是说,如果是一样功能产品,例如无人驾驶、例如治疗癌症的技术,是没办法提前检验能不能成功的。它们一定要走完这个开发周期,才能知道这个到底是成是败。

所以很多人拿到投资,要么到头来成功,要么到头来就是玩了几年,把钱花光就没后续了。

共享汽车

这是 Jade 右边的那个大叔说的,他们正在做的共享汽车。
他分享的观点是,一款产品其实不只是要考虑这款产品本身,还要考虑到当下的大环境以及政策,尤其是涉及到新能源。

Master 可以邀请一位技术大咖做副手

这是我右边的小姐姐分享的,我不太理解。
大概意思是她在推 Design Sprint 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然后请一位技术大咖做副手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之后另一个小姐姐也分享了一个他们公司的案例,含有一个非常好的解决思路,不够我压根没听懂,所以忘记了。

大厂资源丰富,不那么在意效率和资源浪费

这是小哥哥提出来的观点。
他认为大厂的资源过剩,又结合他以前的大公司,很多开发完了一个二级页面就扔掉不管了,所以他觉得大厂的资源过剩,并不在意很多的效率问题和资源浪费的问题。

接下来,B 站小姐姐又提出,阿里、腾讯、网易的“风投”逻辑。
举例来说,网易云音乐、网易的阴阳师等等网易系的产品,都是典型的被投中而且大发的产品,就是虽然它们有很多很多失败的尝试,但只要有一款起来了,就能为公司带来大量的收益。
所以不怕资源浪费,是从整个的大层面来说的。

为什么不定位于创业者,而是环保公益呢?跟这次主办方有关吗?

又是那个小哥哥提的问题。
Jade 的回答是,DSC 希望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虽然定位于创业者,能获得短期内速度更快的发展,但是环保公益和城市化主题一定是以后不断发展的问题。他们希望选择更长远的方向,一个对的方向,然后结合它去做事情。

DSC 的下一步计划

  • 城市 2.0 计划
  • 向国内中小型创业公司推广 Design Sprint 的方法
  • 跟国外的 Design Sprint 倡导者聊聊(名字没听清,只记得这个人现在离开谷歌了)

六、拓展资料

@2017-06-24 20:56
Comments
Write a Comment
  • Yinzhen.Bao reply

    Hi,赞!谢谢分享~对分会场3第一场的小小补完:)

    第二轮对话(个人层面)

    1. 针对这个挑战,如果可以选择做任何一方面的改变,你希望做什么改变?

    2. 如何在组织内部或外部发现愿意去解决这个问题的人?

  • @Yinzhen.Bao 嘿嘿,谢谢~已经补充上去啦!

  • Hepo reply

    非常充实的生活呀,这样的状态吸收上一年,差不多就要努力自洽了。

    第一个不行

    第二个很好

    第三个的 case 对的,但是层次不高

    第四个不懂

    第五个 请慎重、辩证吸收,比如头脑风暴的问题,比如马、车的经典案例。

    > 那个客户说我想要一匹马,他其实只是想要更快,我给他一辆汽车他就会觉得很赞

    这只是 “成功学” 的逻辑推销方式,实际结果,客户对第一辆车是: 靠,这么慢。这是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尊重现实,追逐理想,(多数)产品本身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还有,看重新兴的 PM,这叫淘金。求果而非求因,其并不具备群体性特征。如果一定要说有群体性特征,新手 PM 主要是傻的为主,过上两年,好的 PM 会熬出来,当然,糟糕的 PM 也会熬过去。

    .etc

    不要受我说的影响。:)

  • @Hepo 哈哈,Hepo 好厉害!!~~ 我再琢磨琢磨

    感谢你来看我呀,哈哈,好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