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What-Why-How 读《金字塔原理》

回顾

第四期拆书活动有一些小改变

  • 读书时间由原来的 15 天增加至 17 天
  • 我换用了 kindle 作为阅读工具,这样进度跟其他人一致
  • 大家都对 What-Why-How 的运用更熟悉了

还有一些不足

  • 有人在中途表示看不下去,还有人过了好几天说不清楚规则
  • 我在这个期间生了一次病,明显划了几天水
  • 这本书的某些章节内容离我很遥远,没吃透
  • 运营有两次出现打卡标签无效的情况,也导致有小伙伴没找到打卡帖
  • 我记得有 2-3 次是没有在前一天晚上发布第二天打卡帖的
  • 运营忘记了最后的打卡时间,仍旧发出了打卡帖,而没有提前提醒要写总结帖

我希望下一次参加活动,我能做到

  • 提前读完书,并且出一篇高质量的读后感,还有一篇用 What-Why-How 阅读的总结文
  • 不要抠字眼地读书,不要碰到一个概念就写 What-Why-How,要真的非常非常非常有启发的地方再写
  • 打卡的格式可以再优化,直接按照最终发文的格式,可节省很多精力

Page:01-1447

What(我读到一个什么知识点)

一个人要想写出条理清晰的文章,关键是在开始写作前,先将自己的思想组织成金字塔结构,并按照逻辑关系的规则检查和修改。思想,才是句子和段落要表达的内容。而人只有用某种方式将思想表达出来——说出来或写下来,才能准确地把握自己的思想。

大脑会将其认为具有“共性”的任何事物组织在一起。“共性”指的是具有某种相似的共同点 或 所处的位置相近。

任何时候你打算说明一些思想,是因为你认为读者应该知道这些思想。那为什么读者应该知道这些思想呢?肯定是因为这些思想能够回答某个问题。这样通过倒推法,你也能够想出一个合理的序言,并引出你要回答的疑问。

Why(这个知识点怎么理解)

① 说话说不清楚,原因可能是你没有想清楚要说什么哟

② 两件事情其实没有什么关联,但人们会不由自主地将其合理化,凭借自己以往的经验,做「合理地联想」,许多事情之所以被想当然地误解,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③ 这就是从目的出发,去倒推自己要写什么、做什么吧~这样的好处是绝对不会偏离自己的目标

How(我可以怎么使用它)

① 如果是很重要的谈话,一定记得提前用金字塔的方式,理清思路;千万不要靠自己临阵发挥(当然你要是打腹稿的能力很强,记忆力也很棒就另当别论啦)

② 实事求是,「想当然」有时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一方面自己要去求证,开放自己的思想;另一方面,自己表达的时候也要考虑到这个因素,尽可能说明白一些,避免别人进行「合理地猜想」

③ 文章到底是写给自己看,还是写给别人看。如果是后者,就不得不先替读者想一想,你想让他们了解什么,然后再考虑行文排布


Page:1448-1521

What(我读到一个什么知识点)

罗列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倾向。实际上,罗列不失为一种将作者的思想排列出来并审视的好方法。但我们不能就此止步,而应当进一步思考,以保证每组中的各个思想之间确实存在某种内在的逻辑关系,然后明确说明这种逻辑关系的隐含意义。

从理论上说,你组织在一起的思想绝不是随意堆放在一起的,而是因为你看到了其中的某种逻辑关系,才将其“挑选”出来并组织在一起的。

Why(这个知识点怎么理解)

① 你可以想象成是整理分类文件夹,你将一篇文章放进某个分类是有原因的,必须有合理的依据,而且要保证前后一致。不然就混乱了,分类的功夫就白费了。

② 可以联系前面的知识点,大脑会自动将事物之间的联系合理化,在这里也是一样,你为什么将这两种思想组织在一起?你看到了什么逻辑关系?

How(我可以怎么使用它)

① 相册分类、博文归档分类、标签分类、笔记分组等等,每次分过去的时候都要有同样的依据,如果不确定或者是可以模棱两可的材料,那就另外放一个文件夹,甚至是不放文件夹。直接打标签。需要用的时候检索就好。

② 如果可以的话,将当时分类的逻辑写清楚,防止自己会错意。如果需要更新,那就集体更新,保证自己的分类规则最新,始终保持最清爽的样子。


Page:1522-1622

What(我读到一个什么知识点)

我建议每组思想最好不要超过 4 个或 5 个。如果某一组思想超过 5 个,那么其中某些思想之间便可能缺乏紧密的练习。如果你不指明思想之间的逻辑关系,你的部分思想就会变得模糊不清。

想象自己亲自采取行动,并想象结果,可以大大缩短考虑思想分组是否合理的时间。

分组的 MECE 原则:mutually exclusive 各部分之间相互独立,没有重叠,有排他性;collectively exhaustive 所有部分完全穷尽,没有遗漏。

Why(这个知识点怎么理解)

① 可以跟记忆组块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你可以这么理解,一个立方体周围的空间是有限的,4、5个其他球体是离它最近的物体,联系最紧密,而第6、7个球体就离得远了,相对没那么紧密。

② 我经常这么干,我喜欢自己默默地过一遍,想得非常细,同时记录一些关键点,提醒自己。如果我发现有不合理的地方,就立刻改掉。

③ MECE 其实很好理解,就是每一样东西都不要跟其他部分“沾亲带故”,要能很笃定地归属于一方。至于穷尽,其实是尽可能地穷尽,因为难免有所疏漏,但话说回来,这种小地想不起的疏漏想必也是无关紧要的。

How(我可以怎么使用它)

① 不要贪心,一组一组掌握牢固,然后继续新的一组。单组及相关的思想要能紧密联系,是那种无论我什么时候想起,都能联想起来,而且不感到牵强的紧密。

② 继续我目前的做法,提前过一遍,排除掉那些不需要实际操作就知道不靠谱的分组;做事也是一样。

③ MECE 用到的地方很多,写邮件、写文章、分点表达都需要,做到干脆利落的要诀就是完全穷尽、互相独立。


Page:1623-1882

What(我读到一个什么知识点)

人们并不局限于根据思想具有的某个共同属性而将其分组,还会考虑这些思想是否源自同一个过程,或来自同一个结构,并据此将相似的思想分组。

检查逻辑顺序是检查某一分组是否恰当的重要手段。当你遇到任何一组归纳性思想,需要找出其真实意义时,一定要先快速浏览一遍该组中的所有思想。(发现逻辑顺序、分组基础、共同特点)

位于金字塔结构每一个层次上的思想,都必须是对其下面一个层次思想的提炼、概括。因为上一个层次的思想实际上都是从下一个层次的思想衍生、提炼、总结出来的。

Why(这个知识点怎么理解)

① 如果是机器,可能就直接根据其外在的属性做分类了。除非机器还能够追根溯源,主动联想出更多的东西,打出更多的标签,再将其做分类。

② 人很容易陷入到细节里,无法自拔。所以需要宏观时,就可以做快速的浏览,以期克服过度关注细节的问题。至于顺序,也是一级一级的,如果能直接发现逻辑顺序自然最好,不能的话,往下看看能不能发现它的分组基础,还不能就看能不能发现共同特点。

③ 这就是搭积木。要得到上层的积木,必须先搭好下面的积木(一个或两个),不可能浮空。不过人的思想太快,很容易跳过几个步骤,所以需要检验。比如优秀的论文就很严谨。

How(我可以怎么使用它)

① 注意追根溯源,找出更多的联系,分组的时候也会更靠谱。

② 抛开我那个破习惯,一本书不要从头到尾读,而且还有那种不能剧透的怪癖(又不是读推理小说),拿到一本书,先通读,感兴趣的地方仔细读,不感兴趣的地方可以读快一点,有个印象就好了。

③ 试着推理一下能不能说通,看积木会不会倒塌。


Page:1883-2100

What(我读到一个什么知识点)

对一组思想进行严谨的提炼、概括、总结,必然能够推动思维的发展。如果你已经得出了一个概括性的思想,你就可以在该思想的基础上用以下两种方式延续你的思路。

  • 对其作进一步的评论(演绎法)
  • 找出与之类似的思想(归纳法)

但是在用这一过程产生新的概括性思想之前,你必须保证,缘由的概括性思想,是根据一个适当的思想组,合理概括出来的。

Why(这个知识点怎么理解)

① 如果你只是单纯的列一二三点,而它们是无关的,这说明你并没有将它们理解和概括到位。你只是将它们拆成三点排排坐而已。

② 如果你真的提炼、概括和总结了这一组的思想,你一定能得到一个新的结论(总论点),然后基于它,你可以做更多的联想或者类比。

③ 全部的前提是,这一组的思想是合理的,就是它的基础是正确靠谱的。

How(我可以怎么使用它)

尝试做更多的总结而不是罗列要点;要点与要点之间能否再次合并?或者做更多或更高维的延伸?
用这个套路去看别人的一二三点,是不是强行拼凑出来的三点,还是真的三个点。


Page:2101-2200

What(我读到一个什么知识点)

我们无法想象最终的结果,也就无法明确判断我们实现的结果就是
这些步骤应当产生的结果。而且,由于不知道最终的目标究竟是什么,没有衡量成功的标准,我们也无法判断这 5 个步骤确实能够实现这一目标。

唯一能够避免这种问题的方法,就是强迫自己找到一个明确的最终结果、目标或里程碑,使你能够据此判断某步骤已经完成,然后根据这一结果修改各行动步骤的措辞。

Why(这个知识点怎么理解)

① 如果你没有明确的愿景或目标,就很容易走着走着就偏离了主干道,而且还不知道自己偏离了。

② 如果没有明确的愿景或目标,也就不可能有相应的衡量标准,到底有没有到达目的地呢?不清楚。

How(我可以怎么使用它)

如果要设置什么目标,那就让自己好好形容一下目的地是什么样的,能用什么标准去衡量和界定它,在行进的过程中,偶尔看一看这个标准和目的地的位置,确保自己一直在接近着。


Page:2201-2320

What(我读到一个什么知识点)

总结句要说明行动产生的结果:

  • 在将各行动联系起来前,先用明确的语句描述各行动、步骤、流程等;
  • 找出明显的因果关系,将每组中的行动、步骤控制在 5 个以下
  • 直接从这些行动、步骤、流程,总结、概括行动的结果、目标。

Why(这个知识点怎么理解)

  • 控制在 5 个以下的步骤是因为这样才能将每个过程的总体结构看清楚,也可以在总结概括的时候,能够精简行动步骤;
  • 直接一点的原因是避免自己去想象可能发生的结果,而是从一系列相似的语句中发现隐含的思想、概念和意义。

How(我可以怎么使用它)

检查我以前写的结尾,还有段落的总结句子,看能不能直接概括行动的结果或目标,如果不行,那我要做什么改善


Page:2321-2420

What(我读到一个什么知识点)

有时你会遇到一些看上去像描述性,但实际上是行动性的思想。这时,你可以先认为它们具有某种共性而分为一组,然后,如果你能够想象出这些思想可以共同产生的结果,再将其转变为行动性语句。

Why(这个知识点怎么理解)

  • 书里面举的例子是一些先后步骤,但是被语言描述出来了,而因为省去了第一、第二、第三步等描述,看上去好像不是行动性语句。但只要稍微琢磨琢磨,就能明白这其实是一种行动性语句,并且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布的;
  • 前提是这些思想必须要有一定的共性,有某种相互关联,而且这些思想都要是为了实现某一结果而必须同时采取的行动。

How(我可以怎么使用它)

认真思考、检查每一组思想,是不是有共性,有某种联系,找到每一组思想里隐含着的总结性的思想,确保这个总结性的思想能代表这组思想之间关系的本质,并且向读者指明这种关系。不要假设读者们都能看出这种关系。


Page:2421-2651

What(我读到一个什么知识点)

理想的流程
界定问题-结构化-分析/找到-组成金字塔
分析问题-解决方案-与他人交流

提高写咨询报告效率的秘诀
界定问题-有条理地搜集和分析数据,转换为金字塔的形式

非期望结果(Undesired Result)由某一特定背景导致的某一特定结果;期望结果(Desired Result)想得到的结果

分析问题的标准流程:收集信息-描述发现-得出结论-提出方案

Why(这个知识点怎么理解)

上面的流程看着是很简单的,关键在细节和实操的部分。比如节点问题,可以用连续分析/序列分析法,问自己:

  • 是否有/是否可能有问题(或机会)?
  • 问题在哪里?
  • 为什么存在(产生问题的根源、原因)?
  • 我们能做什么?
  • 我们应该做什么?

然后收集信息的部分千万警惕不要做无用功,一定要认真研究问题所在领域的结构(界定问题框架中的序幕或切入点),不要瞎找一大堆材料。

How(我可以怎么使用它)

理解是理解了,关键看实践了。啊,觉得有点怂~
感觉这个事情还是需要人指导的。不然就在自己工作里试一试,做完了再回顾的时候,用这套方法去套用,再看能不能有所优化吧。


Page:2652-2771

What(我读到一个什么知识点)

结构化分析的方法只有三种

  • 呈现有形结构
  • 寻找因果关系
  • 归类分组

为了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可以用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方法建立诊断框架。

Why(这个知识点怎么理解)

后面的内容里提到了,任何一家企业或行业的具体领域都有自己的清晰的结构,所以可以从这里入手,第一种方法是呈现有形结构,再对比实际情况,自己就不会漏掉什么问题,也能快速定位到问题可能的原因;寻找因果关系就不谈了,很好理解;归类分组是指先将所有可能的原因,按照相似性分类。进一步找出可能的原因,然后确认或排除其中一些原因。
这就是结构化分析的三种方法。

How(我可以怎么使用它)

分析一下 Spencer 的公共表达课程,为什么那么多人买。有形结构就是网络课程的付费框架,刺激因素等等,以此对比。还可以用寻找因果关系的方法来做结构化分析。


Page:2772-2984

What(我读到一个什么知识点)

只有那些对所在领域有很深造诣的人才能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渊博的知识有助于获得真知灼见,发现只有超出逻辑推理的范畴方能发现的备选方案。对那些没有敏锐洞察力的人,则可以使用逻辑树找到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案。

按照“是非问题”进行思考往往收效甚微。

建立诊断框架的过程有时候被称为“是非问题分析”(issue analysis),但是非问题分析一词在广义上指几乎所有的逻辑树,很不精确。issue 是指双方就某一论点进行辩论,其中一方将获胜。

Why(这个知识点怎么理解)

有很深造诣的人可以照顾到方方面面,他头脑中的初始分析思路就能命中要害,接下来只要提出假设,然后收集能够证明这个假设是对是错的资料就行。做到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地解决问题。

我对逻辑树的应用还是有些怀疑,就像每个人画出来的思维导图可能只有他自己才能深刻理解一样。每个咨询顾问有自己的逻辑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行业的混乱(书里说的,真实情况我也不懂~)。

是非问题收效甚微的原因是,它已经将问题限定在了两面,无法做发散性思考。是非问题应当放在最后的验证成效阶段。不要过早地就进入是非问题的分析上。

How(我可以怎么使用它)
变得越来越厉害的证明是什么呢?我要建好多个工作及生活中会用到的问题树,还要让它越来越全面,还要写很多关于它的解释和应用案例。
警惕自己过早进入是非问题的分析里。


Page:2985-3262

What(我读到一个什么知识点)

文章无论长短,都应该让读者能从字面上迅速理解和吸收其主要思想(观点、论点、建议等)。理想的文章,应该让读者在 30 秒内理解作者的整体思维构架,包括序言、中心思想和关键句要点。此外,读者还应当能了解整体构架下,各组思想观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方法如下:

  • 多级标题法
  • 下划线法
  • 数字编号法
  • 行首缩进法
  • 项目符号法

Why(这个知识点怎么理解)

这个特地讲起来好像很复杂,其实就是一个核心:将你的重点与其他内容做区分,让人一眼就能看到它们,并且很快理解你要表达的东西。至于各种方法,也就是那些能折腾的法子了。

不过我想补充一点:处处是重点,等于没重点。注意详略得当。

How(我可以怎么使用它)

这个跟排版有点关系。注意突出重点,使之与其他非重点内容有所区别,选自己喜欢的方式就好。如果组织上有特殊要求,那就跟着组织要求来。还有,平时也要留意好的排版,好的突出重点的方式,注意借鉴并利用起来。


Page:3263-3335

What(我读到一个什么知识点)

介绍以上各种方法,目的是方便读者思考,毕竟读者中接受过分析和思考培训的很少,根本比不上你对主题的理解,哪怕主题就是他自己的公司。在诠释你对主题的思考方面,他和你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因此,当你写完长长的一组论点,准备接着写下一组时,你不能期望读者对某一点的理解和你要求的一样精确。可以说,各种不同的过渡方法都是为了抓住读者的思想,把它拉回到它应该属于的地方,让读者理解你想说的内容。

Why(这个知识点怎么理解)

这一章说了很多具体的细节,还提到了内容的转换需要过渡。最后说了原因,这些方法是为了抓住读者的思想,让读者理解你想说的内容,所以要帮助读者省力地抓住重点。还要通过差异化排版的方式,向他们展示哪些是重点,哪些是次重点。

还有这一章的后半部分有提到,要主动做段落的总结,以及下一段落重点信息的预告,还有小标题也要简练。都是为了使读者更轻松地抓住重点。让他们的思想回到它应该属于的地方。

How(我可以怎么使用它)

写完一遍的文章,再读一读,把能总结的、需要总结的部分,用精炼的文字表述出来,加粗、加编号、缩进等方式组织起一个较好的文章架构。有些上下文联系不紧密的地方,可以写个过渡,就利用这章教的方法:讲故事或承上启下的过渡。


Page:3336-3358

What(我读到一个什么知识点)

这种演示方法是视觉朗诵(visual recitation),而不是视觉演示。

Why(这个知识点怎么理解)

逐字逐句对着 PPT 念给观众听。这不是演示,是朗诵。

How(我可以怎么使用它)

有两方面用途,一方面是如果我要用 PPT 演讲,注意这种糟糕的演示方式;一方面是如果我发现老师们有类似的问题,提醒他并给出精简的建议。


Page:3359-3529

What(我读到一个什么知识点)

制作图表幻灯片的诀窍:确定你想用图表回答的问题,把答案作为图表的标题,然后选择最适合表现论点的图表样式。
图表的标题一定要直接传递信息,要么用一个完整的句子,要么用一个含有动词的短语,才能保证图表给观众的视觉印象和所要传达的信息一致。

文章不仅应该做到能清楚地表达你的思想观点,而且能让读者在接受你的观点的过程中感到愉悦。

Why(这个知识点怎么理解)

今天有人说喜欢看我的笔记,因为我能将分享人的笔记结构调整为更有逻辑性的顺序,有些内容我会做一些精简。我每次交笔记侠的任务也都是一遍过,从没有被打回修改过。

我想这里面就是借助了金字塔原理吧。笔记是笔记,但我们分享笔记的主要目的不是秀优越,而是让更多人有所收获。如果写得啰里啰嗦,不如直接分享直播链接给别人了。

在让别人看你的笔记时,有愉快的感觉,有学习到东西的感觉,真的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How(我可以怎么使用它)

写博文的时候,注意配合适的图片,如果能用图表表示的,不麻烦的情况下,还是做一下简易图表吧。如果我愿意,还可以去学习一下简单的手绘或板绘,让我的意思能表达地更明朗。
另外,可以阅读书籍:《Effective Presentation:The Communication of Ideas by Words and Visual Aids》


Page:3530-4274

What(我读到一个什么知识点)

你在一边阅读一边构思段落。记忆图像是这一构思活动的结果,是对其所提供信息的总结。作为理解过程的一部分,在大脑中画图像,能帮助你记住读过的东西。

如果你把书放下,回忆阅读过的内容,很可能会发现自己无法一字不差地复述,但如果你回忆通过看书读到的图像,复述几乎会和原来的一模一样。

Why(这个知识点怎么理解)

一图胜千言,一张图片里蕴含着的信息量很庞大,虽然你记得的图像和细节取决于你的感情偏好。但总体而言,人是偏爱图像的。

前几天读到另一本书,是在说如何演讲的。里面提到了一个技巧是打造画面感,我想这里运用的道理跟阅读时的图像也同理。

How(我可以怎么使用它)

记忆一些事情或知识点的时候,看看能否图像化,这样记得牢。还有演讲或写作的时候,尽力营造出一种画面感,吸引观众或读者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容易记住我要传达的内容。


相关联的其他文章

@2017-09-09 22:29
Comments
Write a Comment